“五一”假期,黑水县以26680人次的游客接待量、2934.8万元的旅游总收入,交出了一份文旅融合的亮眼答卷。在雪山冰川与藏寨炊烟交织的山水间,各族游客踏歌而行、携手同游,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的深度互动,谱写着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篇章。数据背后,是旅游产业作为交往交流交融“金桥”的生动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注脚。
三交实践显成效
交往维度:打破地域界限的文旅磁场。达古冰川景区“一日历四季”的奇观,让重庆游客黄紫菁与家人视频共享跨越时空的美景;三奥雪山引入专业登山服务机构,吸引全国户外爱好者在此挑战自我。景区突破地理阻隔的“引力效应”,使天南海北的游客与黑水各族群众在雪山之巅、冰川脚下建立起跨越千里的情感联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并肩攀登、互助前行中悄然生长。
交流维度:文化互鉴的沉浸式课堂。芦花县城“三馆两中心”的民俗锅庄展演,羊茸哈德景区1400余名游客共舞的藏式篝火晚会,将静态文化符号转化为动态情感共鸣。游客身着藏装学跳锅庄、体验非遗技艺的过程,正是不同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度对话。当火锅的麻辣鲜香遇见酥油茶的醇厚绵长,当智能手机的即时分享碰撞转经筒的千年回响,文化差异在交融中化作理解与尊重,构筑起共有的精神家园。
交融维度:产业联动的共生图景。距达古冰川十分钟车程的羊茸哈德藏寨,“民宿+”模式催生文旅新业态,游客入住藏式民宿品糌粑、听森林音乐会,当地群众在服务中讲述生态智慧。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模式,使旅游收入56.09%的同比增长不仅是经济指标,更成为民族交融的温度计——每间民宿都是民族团结的驿站,每场森林音乐会都是心灵共振的舞台。
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黑水文旅发展的“出圈”密码,在于将雪山冰川的自然资源转化为促进三交的情感资源,把锅庄篝火的民族文化升华为共有精神财富。当各地游客带着对藏羌文化的深刻认知返程,当本地群众在服务中增强“五个认同”,旅游便超越了产业范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正让雪域高原的每处景点都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窗口,让每次山水相逢都化为血脉相通的精神印记。
站在文旅融合的新起点,黑水县正以“三交”为笔,以山河为卷,勾勒着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时代画卷。当达古冰川的冰雪映照出游客的笑脸,当三奥雪山的云海翻涌着团结的浪潮,这片土地上的旅游故事,正在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写下最生动的雪域注脚。
责任编辑:侯桂平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