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林 记者 张凤兰
2008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理县是核心区域。经过10多年的持续建设,2019年12月,理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理县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中,理县始终秉承“保护为主、活态传承”核心理念,通过挖掘保护、创新展示、文旅融合三轮驱动,在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领域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而今,羌族文化不仅焕发出勃勃生机,更成为了理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抢救性保护筑牢根基
让羌族文化“基因”永续传承
走进理县非遗保护中心,《理县民间故事集》《口述历史》等10余部非遗专著整齐排列,60余首藏羌元素歌曲记录着古老歌谣的现代演绎。近年来,理县启动“羌文化家底清查”工程,对28项非遗项目和30余名民间老艺人的技艺进行了全流程抢救性记录,运用视频、图文等形式构建起数字档案库。
“我们不仅要留存技艺,更要守护文化记忆。”蒲溪乡休溪村释比传承人王小刚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羌族释比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羌族文化。作为羌族释比文化最年轻的传承人,他已接触释比文化长达20年,为传承羌文化付出了诸多努力。
截至目前,理县已建成3个传习场所、5个传习基地、1个省级非遗工坊和10个县级非遗工坊,100余个传承基地遍布村寨,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同时,通过强化“一乡一节”品牌,形成了“春有夬儒节、夏有赛歌会、秋有丰收祭、冬有羌年宴”的四季文旅矩阵,进一步筑牢了基层群众对羌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理念。近5年,全县已累计开展民俗活动200余场,参与群众超15万人次,基层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
“过去担心手艺失传,如今年轻人争着学,羌绣针法都编成了教材。”蒲溪乡羌族老艺人王秀英感慨道。
创造性转化激活价值
从“老技艺”到“新经济”的蝶变
在薛城文化产业园的工坊里,羌绣传承人通过直播向全国网友展示“云云鞋”刺绣技艺。理县突破传统保护模式,将羌文化转化为体验型经济和创意型经济。6家文创合作社开发出羌绣服饰、家居用品等2000余款产品,“理县造”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理县羌绣文创企业“囍悦藏羌绣合作社”在州级专项资金扶持下,创立了“云上囍悦”品牌。以新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将传统羌绣融入现代生活,合作社带领团队研发出文创、高定、服装、饰品、鞋包、家居、商务等上千件产品,申报知识产权13个,成为全县文创企业“领头羊”。此外,理县积极践行文化推介“走出去”模式,多次赴成都、重庆等地举办非遗展演、羌笛演奏、羊皮鼓舞、羌族原生态歌曲等活态文化展示,吸引了大量粉丝。
“我们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故事和体验。”理县“花儿纳吉”羌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这样说。
融合式发展赋能振兴
千年古村落变身“聚宝盆”
近年来,理县全面启动重点乡镇村志编纂工作,稳步推进村史馆建设,实施3个传统村落保护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有力推动桃坪村、增头村等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成为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的典型代表。2024年11月25日,桃坪村获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殊荣,以桃坪村为窗口,深入挖掘全县传统村落和非遗民族文化特色,并全方位搭建桃坪村乡村旅游宣传矩阵,向世界讲好桃坪的乡村故事,推动桃坪羌寨由“东方古堡”变为“世界古堡”。
数据显示,理县已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个,天府旅游名村1个,州级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名村3个,进一步推动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名镇名村建设高效结合。同时,村史馆、乡镇村志编纂工程同步推进,老物件、口述故事等成为村落的“精神地标”。通过“保护规划—项目落地—产业反哺”的闭环模式,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越好,村民获得感越强”的良性循环。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文化自信的县域样本
如今,理县的羌绣纹样走上国际国内时装周,悠悠羌笛古旋律融入音乐短视频,非遗工坊扎根乡村振兴一线。这座川西小城的文化生态保护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保护并非“守旧”,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激活现代价值。
当28项抢救性记录成为数字资源库的“文化密码”;
当100余个传承基地成为村寨里的“活态课堂”;
当古羌村落成为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
……
文化保护与发展振兴就实现了同频共振。
站在新起点,理县正谋划羌文化生态保护的“2.0版本”:打造藏羌碉楼博物馆、开发羌文化主题研学线路、推动“非遗+电商”升级……一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壮美画卷,正在川西高原徐徐展开。理县的探索,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理县经验”——唯有让传统文化扎根生活、融入时代,才能让文化自信的根基深植于百姓心中,让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新的光芒。
责任编辑:侯桂平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