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阿坝民族 / 民族文化

四川民族专项资金“活水”浇灌乡村振兴“石榴花”——从四川实践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四链”密码

发布时间:2025-03-05
字体:
访问量:
来源:省民开办、省民族宗教委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在四川这片多民族交融的土地上,民族类专项资金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机制创新中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犹如一股“活水”,浇灌出民族团结的“石榴花”。

紧扣主线:铸牢民族团结“共同体”。政治引领锚定资金投向,让每一分钱都凝聚“向心力”。“专项资金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的‘及时雨’。”四川省民宗部门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资金使用的核心逻辑。近年来,四川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准民族类专项资金服务“铸牢”的定位,将专项资金重点投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6.24亿元建设11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打造241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政策导向与中央精神同频,让专项资金项目成为赋予“三个意义”的重要载体。

在阿坝州汶川县漩口镇赵公村,专项资金支持的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焕发新生。村里依托藏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建成特色民宿集群,带动2500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1.2万元。而在广袤的川西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正用教育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

聚焦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站在阿坝州理县吉柯村的观景台上,藏式碉楼与连片花海相映成趣。这个曾因交通闭塞致贫的村庄,凭借民族专项资金打造的“五美乡村”项目,一跃成为川西旅游网红村,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扎西感慨:“过去卖土豆要翻三座山,现在游客抢着买我们的藏香猪和松茸!”

这样的故事在四川民族地区遍地开花:黑水县羊茸哈德村,专项资金支持的藏寨旅游项目让村民吃上“生态饭”,户均年分红超12万元;北川县石椅村,高山樱桃、糖心苹果通过冷链物流直供沿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9万元;攀枝花混撒拉村,芒果产业园建成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带动3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从“输血”到“造血”,特色经济结出“共富果”。

产业的兴旺,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在凉山州会东县,专项资金支持的“彝绣工坊”引入AI设计系统,让传统纹样变身国际潮品,订单远销欧洲;在阿坝州若尔盖县,牦牛乳制品加工厂通过冻干技术,将鲜奶保质期从3天延长至18个月,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民族类专项资金正用实践书写四川民族地区“土特产”的现代转型故事。

创新机制:拧紧资金管理“安全阀”。“项目行不行,专家说了算;资金怎么用,群众盯着看。”在四川民族专项资金管理领域,这句顺口溜折射出机制创新的核心——既要放活水,也要筑堤坝,“制度铁笼”管好钱袋子,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省级层面建立“竞争立项”机制,从专家库随机抽取评审委员,对申报项目进行“盲评”。明确联农带农“三不三权”原则,产业项目群众不投资的不搞、产业设施群众不分担的不建、集体收益群众不分红的不投,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市场化运作、收益权归全体村民。在利益联结上要求70%政府投入资金量化到村集体,绩效评价体系将项目全生命周期纳入数字化监管平台,年度排名前10的项目额外奖补50万元,引导基层“强管理、重绩效”。

科技赋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技术应用推动生产力跃升,当古老村寨遇上“数字基因”“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四川民族地区有了具象表达。阿坝州小金县苹果种植基地,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植保机精准施肥;甘孜州理塘县,高原藜麦种植户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凉山州盐源县的5G智慧果园,AI系统自动识别病虫害,防治效率有效提升。

科技赋能的触角还伸向民生领域。在甘孜州色达县,专项资金支持的“5G+远程医疗”系统让牧区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华西专家诊疗;在凉山州昭觉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将成都七中的优质课程实时传输到山区课堂。就连古老的羌绣技艺也插上了科技翅膀——北川县非遗工坊引入3D数字建模技术,传统纹样经算法优化后,生产效率提升4倍,产品打入巴黎时装周。

从“石榴籽”到“石榴花”,四川答卷启示录。四川用民族专项资金这支“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四链融合”的生动实践:以政治引领强化“责任链”,以特色产业夯实“共富链”,以机制创新筑牢“安全链”,以科技赋能激活“创新链”。这不仅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落地注解,更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四川样本”。

未来,四川民族类专项资金将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开展共同现代化探索,将“铸牢”导向鲜明嵌入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的各方面,使之成为加强各民族经济联系推动四川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大市场的实践载体,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培育上不断探索。正如甘孜州一位藏族老人所说:“专项资金就像雪山融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开出团结的花。”在这片热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石榴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烂。

责任编辑:侯桂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